安全,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似乎不管在这课题上做多少努力、放多少关注度都是不为过的,所以在汽车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主动的、被动的安全技术,然而尽管这样,我们依然还是会不时看到一些让人心疼的画面。春节临近,猫妹要跟大家科普一下当下最尖端的汽车科技配置,不要一股脑子的不明觉厉,咱们弄懂它,用好它,把我们的出行安全放心交给高科技。
曾经听过一个段子,有一同行形容某车的速度超快,快到“甩轮子”,在场的非行内的同伴听了以后大吃一惊,以为那车开快以后就真会甩掉轮子,所以从那以后每次她不管是自己开车还是坐别人的车,都千万叮嘱不能超过120km/h……不要笑,猫妹知道此刻的你在滴汗,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对于汽车出行安全的认识并不全面,年纪稍大点的甚至每天在盯着某社交网络上那些危言耸听的什么“日本车不安全”的报道而不敢买日本车,因此,猫妹认为对于汽车安全科技的了解非常必要。咱们的汽车科技在日新月异,我们不容许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因为这样反而容易造成本不应造成的伤害。
接下来,我们就拿奔驰做样例,这是一个从来不高调宣传自己安全科技的品牌,而它们家的安全科技却是数一数二。追溯汽车安全科技的发展史,奔驰品牌是第一个在汽车上搭载安全带,而早就有数据证明,安全带能够有效降低在车祸事故中78%的直接伤害,可以说,安全带是汽车安全的重要基石。而除此之外,奔驰还是第一个整车厂将安全气囊呈现在汽车中,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沃尔沃的城市安全系统和英菲尼迪的安全屏障系统,在官方层面上都与奔驰有技术合作。基本上,如果我们现在买一部新的奔驰车,你便能拥有目前最最前沿的汽车安全科技。所以,咱马上来了解它们,顺道也给春节出行的你提个醒。
MAGIC BODY CONTROL主动式魔术车身控制系统
系统使用微处理器控制的悬挂阻尼和行程,以消除车辆置身于凹凸不平的道路所产生的颠簸和摇晃,并且可以有选择性地升高或者降低底盘,消除这些影响车内成员的震动,让车辆如履平地,提高舒适感受。
Adaptive Highbeam Assist Plus增强型自适应远光辅助系统
由100多颗小的LED灯管组成的感光组件与雷达共同工作,能够避免对前方车辆造成炫光之余,还根据本车与对向来车或者前方车辆的距离自动调节大灯光束的增加或者减弱,若检测到前方有车辆,则远光灯将自动切换成近光灯,并且过程渐进,驾驶员很能察觉灯光正在发生改变,因此并不会影响驾驶员的操作,既安全也方便。
Night View Assist Plus增强型夜视辅助系统
这套系统并不依赖热源,而是通过使用多套照射系统和摄像机来识别红外反射波,并将识别后的数据以图像的形式传递给驾驶者。相对于肉眼,Night View Assist Plus捕捉暗处的细节更加清晰完整,能够更好得扩大驾驶员的视野。
Crosswind Assist侧风稳定控制辅助系统
对于强风造成的安全隐患,奔驰选择使用了Crosswind Assist(侧风稳定控制辅助系统)来提高车子的安全系数。当车辆行驶至有强烈侧风路段时,存在突然偏离车道的潜在危险。而该系统可以通过车辆稳定行驶系统传感器,在车辆迎风侧车轮上进行制动干预,以抵消强风的影响,降低车辆偏离车道的可能性。
BAS PLUS制动辅助增强系统
车头方的雷达感应与前车的距离,当车辆处于发生意外之前,当障碍物离车头越来越近的时候,汽车通过计算机当前车速和距离,给制动系统提供比一般情况更高的油压,让驾驶员在踩踏板的瞬间可以得到更良好的制动力。
BAS PLUS With Cross-Traffic Assist带交叉车流辅助功能的增强型制动辅助系统
除了纵向探测以外,结合横向探测,汽车可以检测十字路口的交通状况。当探测系统通过摄像头和雷达感知到行驶方向有交叉车流出现,且可能发生碰撞时,会通过声音和视觉双重警示向车主发出警告。通常情况下车主只会预防性地轻踩刹车,而此时BAS PLUS系统会自动加大制动力甚至全力刹车以保证车辆的安全。然而,这套系统在时速72km/h以下才能起作用,不过一般来说也不会有人以更高的时速来过马路。在27%的状况下,这个系统都能够有效防止事故和碰撞。
PRE-SAFE Brake预先安全刹车能够极大地降低了时速超过72公里时碰撞的损害程度,而该系统的升级版Pre-Safe Plus则是保护本车免遭事故的最后一道屏障。
PRE-SAFE PLUS增强型预防性安全系统
如果系统提前检测到某些紧急驾驶状况,会立即启动某些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当车辆打滑或者紧急刹车时,安全带收紧器会将驾驶者和前排乘客紧紧地扣紧于座位上,并将乘客座椅调节到最有利的位置,包括头部也被调节到更合适的位置,甚至还可以调节后排电子控制式单人座椅,车窗会自动关闭,从而支撑在发生侧面碰撞或翻车时展开的车窗安全气囊;在严重转向不足或者严重转向过度,可能车身侧翻时,天窗也会自动关闭,使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在发生危险时发挥最大程度的保护作用。如果事故得以避免,PRE-SAFE将再次打开车窗并松开安全带收紧器,乘客可以将其座椅还原到初始位置,随后,PRE-SAFE系统再次回到预备状态。
无论在行车时还是停车时,车后的雷达都在时刻扫描后方车辆情况,尤其是与本车同道行驶的车辆,如果后方车辆过于接近,则刹车灯自动高频闪烁提醒后车减速或刹车,同时如果测量到后防撞击已无法避免,则系统启动乘客保护机制。
Active Lane Keeping Assist主动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检测出邻道有车的情况,特别是被迎面车辆占用的情况,可以通过对单侧轮胎的制动干预减小车道偏离的危险。之所以对单侧车轮进行制动而非主动纠正方向盘,主要是考虑到在驾驶员思维不集中的情况下修正方向盘的话,驾驶员的第一反应是再次调整方向,反而会引发更进一步的危险。
Distronic Plus with Steering Assist转向辅助增强型限距控制系统
应用此系统哪怕是在小弯道上依旧可以将车辆维持在车道中央并保持安全距离,它与ACC主动巡航最大的不同在于这套系统无需人工开启,系统会根据需要自动控制距离与车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低速行车甚至交通堵塞时,该系统甚至无需探测车道标线,只要一直跟着前车就可以运作。这套系统最大功劳便是解放了车主跟车时频繁加减速带来的疲劳感。
Blind Spot Assist盲点侦测系统
往往在切线时都会看后视镜,但有时候却发现后视镜存在或多或少的盲点,而这一系统正式在切换车道时,若发现有车辆出现在后视镜的盲点区域,系统将对驾驶者发出警告。
Parktronic泊车系统
对于S-Class这样长的豪华房车找停车位置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奔驰也了解,因此系统将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测量并记录下数据,用于确定停车位是否足够宽大,随后,安全泊车的状况将会在多功能显示器中出现,保证了豪华房车的完整无缺。
Traffic Sign Assist交通路标辅助
这个系统能够识别包括限速、禁行、禁止超车等大部分道路交通指引的标识,并且反映在抬头显示屏上,及时提醒司机路段信息小心违规驾驶。
说了一大堆,新技能大家都get到了吗?未来的安全技术,目标是让汽车变成"会思考的个体",通过对路面状况的实时监控和预判,能比驾驶者更早及更精准地揪出危险所在,继而提醒驾驶者或者做出有效反应。不过可能大家早就发现了,目前很多高新科技的实现依靠都是基于"立体摄像机"和"雷达",换句话说,只要在车身上贴的摄像头和雷达足够多,就可以实现760度全方位无死角天眼通一样的实时监控,那就可以实现很多安全技术了。
据说,猫妹的一个朋友自己在某宝上淘了一套“360度全景行车视像”,自己动手安装,价格简直秒杀各大厂家原装系统,不过这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测试,接下来的就交给咱们后市场测试的猫专家,猫妹还是退下吧。
新技术 零事故
路上零事故,可能只是一句口号,但奔驰正努力地向这目标进发,从安全带至ABS,到最尖端的预警安全系统,奔驰都是安全科技的先行者。安全技术的研发恐怕是汽车工程设计中最具想象力的部分,每隔一段时间,奔驰就会研发推出一辆搭载了奔驰最前沿安全技术的ESF概念车,奔驰ESF安全实验概念车用创意无限的点子,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而最新一代的,是奔驰ESF2009。
ESF2009是基于S 400 Hybrid而打造的一款安全实验概念车,该款安全实验概念车在国际车辆安全强化科技研讨会上(ESV–Enhanced Safety of Vehicles Conference)首次亮相。在这台概念车上,你能够领略到工程师们让人啧啧称奇的创意,丰富而又奇幻的安全系统绝对超越了大部分人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ESF2009身上的不少安全技术都正处于实车反复验证的阶段,像智能分区照明系统这些已经搭载在量产车上的技术这里就不提了,介绍一些还在测试阶段的新技术吧,说不定我们很快就能看到它们的日常应用了。
早在1952年,奔驰就已在勒芒拉力赛中试验使用气压制动器:在减速时,驾驶员能够将SL赛车车顶的金属板移动到竖直位置,就是所谓的“弹出减速伞”,以增加车辆的空气阻力,提升减速效果。奔驰竟然奇思妙想地将这减速原理应用在日常用的汽车中,这个名为制动气囊的配置安装于车厢底板下,不但能够提升车辆的减速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减小两车相撞时的冲击力。
制动气囊具有以下优势:在车轮制动力之外产生额外阻力,减速度能够迅速增至2G以上,可以有效降低事故损害。汽车将在短时间内被抬高八厘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传统制动技术产生的俯冲效果。由于能够抬高车头的高度,车内乘客将向座椅的方向移动约三厘米,进一步提升了安全带收紧装置的效果。另外,在碰撞发生前较高的减速度也能够提升车内乘客安全带的“预收紧”效果。最后,制动气囊还能够形成附加的“防撞缓冲区”,即使车辆的行驶速度仅有50km/h,在减速时,制动气囊也能够在车头位置形成长达180毫米的缓冲区。
门边防撞杆已不是什么特别东西,现在绝大多数的车款都已拥有,它可以减弱侧面碰撞时的伤害性。但奔驰的这种新安全武器,却充满想象力,它隐藏在车门中的防撞杆就像是一张可膨胀的空气垫。不需要时,空气垫呈扁平状卷起。充气后,它将拥有高抗压结构,能够轻松承受高达100公斤的冲击力。它的好处是其金属部件折叠在一起以节约空间;而在需要发挥保护作用时,气体发生器(类似于为气囊充气的装备)将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产生10至20Bar的压力,使金属部件展开,令整个结构的坚固性显著提升。
曾经拯救过无数生命的安全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现在,安全带技术已经通过安全带预收紧装置和安全带限荷器获得了进一步的改进,不过,作为安全带先锋的奔驰,更想出了新点子,那就是安全带气囊。
安全带能够在碰撞发生时限制佩戴者的运动,但同时它也会向佩戴者身体施加相当大的力量。于是,奔驰与安全带专家奥托立夫公司联合研发了安全带气囊,它能够在发生碰撞一刻,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使安全带宽度增加一倍,从而减轻安全带上的局部压力,减少乘客的受伤风险。这项功能对于老年乘客尤其具有价值,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老年人的胸部肌肉不像年轻人那样有弹性。奔驰研发这安全设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由于后排座椅无法安装传统气囊,安全带气囊便能弥补这点不足之处。
在交通事故中发生侧面碰撞时,若能够将你推向中央一点也可能减轻一些冲击力避过必死的一击。但当乘客推向中央时,也会产生另一个危险,就是和旁边的人对撞而受伤, 奔驰安全专家通过座位间保护系统推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针对驾驶者/前排乘员的保护系统,另一种则是针对后排乘员的保护系统。当PRE-SAFE系统探测到事故时,这两种系统都能够使乘员在碰撞时保持身体彼此分开。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气囊支撑结构将在前后座椅间展开,使驾驶者与乘员相分离。后排保护系统在通常情况下,更可以充当新型舒适配件:乘员只需轻触按钮,即可延伸保护垫,将其用于头肩部支持垫,以获得舒适的睡姿。也可将保护垫收起,将节约出的空间用于存放其他物品,或用于摆放车载冰箱或者娱乐控制板。
1968年,美国交通部启动了实验性安全车(ESV)开发项目,并召开了国际“改进汽车安全技术大会”。奔驰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项目的研究中,并独立研发出了ESF5、ESF13、ESF22和ESF24等车型。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ESF的多项创新都投入了量产,包括大家熟知的ABS防抱死系统、安全带收紧装置和限荷器、安全气囊以及溃缩式安全车体结构等,可以说ESF的发展史就是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史。
ESF 5
以W 114系列为基础,在1971年10月26日至29日的德国辛德芬根第二届国际ESV大会上首次亮相。其设计撞击时速为80公里,装备五部三点式安全带,各带有三部限荷器,前排座椅安全带自动扣紧。驾驶者和前排乘客有安全气囊,前排座椅靠背背面各安装有一部安全气囊,用于保护后排座椅乘员。试验型V6发动机使汽车前端的空间能够承受事故发生时车辆的变形。另外,仪表盘位于前排乘员一侧,采用能够吸收冲击力的金属结构。车厢内部所有相关冲击区均垫以聚亚安酯泡沫,尤其是车门、柱和车顶框架。
ESF 13
ESF 5的改进版,在1972年5月30日至6月2日召开的美国华盛顿第三届国际ESV大会上首次亮相。采用ESF 5的乘员辅助保护装置,前后端车体进行了重新设计,从而使外部尺寸发生变化。前后端车体延长,以减少保险杠突出高度,使其安全效果更佳。
ESF 22
以W 116系列S级汽车为基础,在1973年3月13日至16日召开的日本东京第四届国际ESV大会上首次亮相。设计冲击时速为65公里,装备四个三点式安全带,各安装有三部限荷器和一部安全带收紧装置。
ESF 24
经过改进的S级车型(W 116),在1974年6月4日至7日召开的英国伦敦第五届国际ESV大会上首次亮相,装备有与ESF 22相同的乘员辅助保护装置。
奔驰的安全时间轴
· 1890年 卡尔·奔驰发明了转向轴,并沿用至今,让驾驶员更容易操控汽车,保证安全性。
· 1900年 蜂窝式水箱的设计,使得汽车有效减少因散热不良造成的故障。
· 1907年 戈特利布·戴姆勒的儿子保罗·戴姆勒为四轮驱动汽车创造了条件,并且Dernburg在纳米比亚成功试行。
· 1928年 奔驰特种车加入了防卫的要求之后,已经不单单为了安全而是防弹。
· 1931年 梅赛德斯·奔驰170是首先应用独立悬架的汽车,独立悬架使得四个车轮都能独立工作,并且提升操控性和安全性。
· 1932年 前轴上双插臂悬架被发明,现在是一种大家都知道的结构,在当年却是一种革新。
· 1947年 贝拉·巴恩在原型车上发明了前后碰撞吸能区域。
· 1950年 楔形门锁,有效保证碰撞发生后依然能够打开逃生。
· 1951年 此年申请驾驶舱安全专利,并且在1959年,第三代S级上应用。
· 1961年 300SE安装了空气悬架,为长途行车提供了相当舒适的驾乘体验。
· 1971年 由于SL 107系列以软篷示人,因此全新的A柱强度增加了50%。另外的革新还包括防碎的前挡和仪表板。
· 1976年 当发生正面碰撞的时候,吸能转向柱能够有效保护驾驶员的胸部。
· 1980年 三点式安全带成为标准配置。
· 1981年 奔驰是第一个整车厂将安全气囊呈现出来,并且于同年,安全气囊加上安全带收紧器应用在S级的126车系中。
· 1983年 自动四轮驱动系统被介绍。
· 1988年 现在保护期排乘客的安全气囊在碰撞毫秒之内就会打开,S级首次采用这种创新。
· 1994年 ESP电子车身稳定装置安装在S级上,即是在冰面上,车辆也会受到控制。
· 1997年 制动辅助系统在紧急情况下瞬间增加制动力,现在此系统已经成为全车系标配。
· 2002年 PRE-SAFE安全系统由奔驰发明,减少碰撞时候出现的意外。
· 2009年 电子系统的新方向包括注意力警告系统、自适应大灯系统和车道偏离系统。
(全文完)
我要评论猫友评论